更多

诽谤

我们的刑事诉讼团队过往曾协助不少牵涉刑事调查或刑事检控的客户,曾就各类不同的刑事罪行为客户辩护。我们的服务并非在客户被检控当日开始,而是由客户意识到有可能被检控时已经开始。我们对刑事法及刑事程序具备深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客户个案的每一项细节均非常留意,务求为客户订立最有效的辩护策略。在协助面对不同状况及控罪的客户时,我们能够凭借丰富经验,照顾客户需要。任何人如被控触犯某项罪行,均需知道自己应有的权利、是否有任何权利受到损害、最佳应对方案,及如何就控罪提出有力的抗辩。我们时刻能够即时有效地回应客户需要,而这亦正正是本所刑事业务的核心所在。 


我们拥有与不同政府部门接触的广泛经验,当中包括香港警务处、廉政公署、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入境事务处、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及商业罪案调查科。 


我们的服务包括:

  • 在落案前后就刑事法例及有关程序提供法律意见;
  • 陪同客户前往警署、廉政公署、证监会、商业罪案调查科及其他执法机构;
  • 在落案前后替客户与检控当局在控罪方面商讨酌情处理;
  • 在审讯前或等候上诉期间申请保释;
  • 在审讯前进行调查及搜集证据;
  • 在裁判法院至高等法院的各级法院,为客户进行辩护;
  • 在包括终审法院的各级法院,为客户进行上诉;
  • 为客户求情和申请减刑。 

如阁下希望进一步了解本所的诽谤业务或我们可如何为阁下提供协助,欢迎致电 (852) 2810 1212或电邮至 ldr@onc.hk查询。


请参阅「法律专栏」内之文章

推荐文章

科技普及增商业诽谤风险
原告人金丰玻璃工程有限公司(「金丰玻璃」)从事设计、制造及安装玻璃装饰品及配件业务,曾承接多个工程。C公司(客户)是金丰玻璃主要客户之一。被告人自2007年起获聘为玻璃安装工人。他在2010年3月22日向C公司发出一个电邮讯息,指金丰玻璃浪费资源,虚耗玻璃碎片和人力,增加产品成本。原告人称讯息提到金丰玻璃无必要地增加产品成本,并将有关成本转嫁给客户,暗示C为其中之一。原告人认为讯息内容虚假,构成诽谤,并就讯息造成的损害索偿。被告人声称,金丰玻璃因尺寸错误而丢弃的大量玻璃可加工回收。原告人辩称,经过加工的玻璃更易碎,无法再承受磨削。 被告人以「有理可据」为抗辩理由,指讯息内容真确,而且属一般人理解到的意思。基于讯息内容涉及被告人本人和C公司的利益,被告人提出讯息「受约制特权」为抗辩理由。被告人更质疑金丰玻璃声称讯息损害业务的说法。
陈茂波夫妇如何开脱诽谤指控?上诉法庭解释受约制特权的法律原则
在Jonathan Lu and Others v Paul Chan Mo-Po and Another [2016] HKCA 622一案中,上诉法庭全面审视了在诽谤申索中以「受约制特权」(qualified privilege)作为抗辩理由的法律原则,并提供了指引,说明甚么情况才构成恶意,以致这项免责辩护无效。根据普通法,任何人如出于法律、道德或社会责任或利益而作出诽谤言论,且接收者在接收该等诽谤言论中拥有相应利益,诽谤者则可以「受约制特权」作为免责辩护。然而,假如诽谤者是出于恶意而作出诽谤言论,这项免责辩护则无效。
在诽谤案件中,民事诉讼的匿名提供消息者或其中间人应该受绝对特权保护吗?(二)
在〈在诽谤案件中,民事诉讼的匿名提供消息者或其中间人应该受绝对特权保护吗?〉一文中,我们探讨过原讼法庭及上诉法庭在Chang Wa Shan v Esther Chan Pui Kwan [2018] HKCFA 29一案的裁决,当中检视了绝对特权的适用范围应否扩展至涵盖匿名提供消息者或其中间人这个新的类别。终审法院于去年年底颁下了裁决,厘清了上述问题。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