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
上一页

丁屋政策是否对性别、家庭出身及社会身分构成歧视?

2021-12-30

丁屋政策是否對性別、家庭出身及社會身分構成歧視?

简介

新界小型屋宇政策(「丁屋政策」)是自197211月起由地政总署实施的非法定行政政策,容许以较优惠条款向男性新界原居民批地及发出建屋牌照。丁屋政策一直被不少人指构成性别、家庭出身或社会阶级歧视而备受争议。

《基本法》于1990年颁布,并于1997年生效。《基本法》颁布后,《香港人权法案条例》(香港法例第383章)及《性别歧视条例》(香港法例第480章)亦分别于19911996年制定。《性别歧视条例》将基于性别的歧视列作违法,并规定男性和女性须享有平等机会。然而,《性别歧视条例》明文订明不适用于丁屋政策。

最近在郭卓坚 地政总署署长及其他人 [2021] HKCFA 38一案中,终审法院为多年来对于丁屋政策合宪与否的争辩划上句号,裁定丁屋政策合法合理。


背景

丁屋政策

丁屋政策容许年满18岁及父系源自1898年时为新界认可乡村居民的男性原居村民申请批准建造丁屋。在丁屋政策下,男性原居民可申请三类丁屋批准:

丁屋批准类别

合资格申请人

1.    在政府土地上以私人协约方式批地

申请人并不拥有土地

2.    以折让或免补价方式与政府交换合适土地

申请人拥有土地,但其土地不适合建屋

3.    免費建屋牌照

申请人拥有土地,而且其土地适合建屋

 

法律原则

《基本法》第四十条订明:

「『新界』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保护。」

《基本法》第二十五条订明:

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香港人权法案条例》第8条第二十二条订明:

人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且应受法律平等保护,无所歧视。在此方面,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人人享受平等而有效之保护,以防因…… 性别、…… 社会阶级…… 出生或其他身分而生之歧视。

(统称「禁止歧视条文」)


申索及上诉

郭先生于201512月基于以下理由就丁屋政策提出司法复核:

1.       丁屋政策违宪,而且此政策赋予的权益(「丁权」)并不属于《基本法》第四十条所指的「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及 

2.       丁屋政策违宪,因为它有违禁止歧视条文,对非原居民及女性原居民构成歧视,令家庭出身或社会阶级并非原居民的人处于劣势。 

原讼法庭裁定,在丁屋政策下的三类丁屋批准之中,只有免费建屋牌照可被视为原居民的传统权益,因为在新界被纳入香港殖民地之前并无建筑管制,私人协约批地及换地的做法不能追溯至1898年新界被租借之前。案中各方均不服上诉。其后,上诉法庭推翻原讼法庭的裁决,并裁定丁屋政策符合《基本法》第四十条所指的合法传统权益。郭先生上诉至终审法院。


终审上诉

丁屋政策是否合法

终审法院解释,根据三个理由,《基本法》第四十条约制及限制了禁止歧视条文的应用:

1.       《基本法》是基于延续原则而制定的。中国与英国于1984年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订明,「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基本法》第四十条是透过保障特定类别人士(即男性原居民)的原有权益,以实施上述原则。 

2.       终审法院考虑了并同意Pretty v Solly (1859) 26 Beav. 606一案中的论证: 

……当一项法规同时载有具体条文及概括条文,而概括条文按其最全面的意思将凌驾于具体条文,那么必须给予具体条文效力,而概括成文法则必须解释为其仅可妥为适用于该法规的其余部分。」 

第四十条是相对具体的条文,因此凌驾于相对概括的禁止歧视条文。

 3.       原居民享有的歧视性优势,是为了达到合法目的所需的,具有充分理由支持。如果第四十条下的歧视并无充分理据支持,那么根本没有理由制定第四十条,因为其立法原意就是要保障原居民。


丁权是否「传统」权益

终审法院指出,《基本法》第四十条并无规定「传统」权益必须可追溯至1898年之前。终审法院采用「目的为本」的方式解释,丁屋政策从来无意复制1898年之前的旧制度。相反,它是殖民地政府用来缓冲法律制度过渡的做法。因此,丁权是殖民地政府在1898年租借新界后才授予的新权利。

终审法院维持上诉法庭的裁决,宣布丁屋政策合宪。


要点

虽然丁屋政策看来不公平,但终审法院在本案中清楚表明,丁屋政策是保护特定类别人士(即男性原居民)原有权益的政策。随着终审法院法官在本案作出一致裁决,关于丁屋政策是否构成性别、家庭出身或社会阶层歧视的争议亦告终结。

 

如有查询,欢迎与我们联络:

E: employment@onc.hk                                                    T: (852) 2810 1212
W: www.onc.hk                                                                    F: (852) 2804 6311

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第三期19

注意:以上内容涉及十分专门和复杂的法律知识及法律程序。本篇文章仅是对有关题目的一般概述,只供参考,不能构成任何个别个案的法律意见。如需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协助,请联络我们的律师。

ONC柯伍陈律师事务所发行 © 2021

律师团队

司徒肇基
司徒肇基
合伙人
司徒肇基
司徒肇基
合伙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