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
上一页

证监会就分销商在推销证监会认可基金时 提供额外回报及其他服务或安排发出通函

2024-05-30

简介

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最近发现,有分销证监会认可基金的中介人(「分销商」)一直在提供额外回报或其他奖励,导致客户可能无法妥善考虑有关基金的风险和特点。

有见及此,证监会于20231024日发出通函,概述证监会观察到的情况,并提醒中介人注意基金分销商应遵守的法律及监管规定,包括关于「结构性产品」的规定、推销个别投资产品时不得提供赠品的规定以及关于禁售期和交易频率的规定。

证监会最近的观察

证监会最近观察到,有些分销商(通常透过网上平台)在推广证监会认可基金时,提供或施加基金销售文件所载的产品特点以外的额外或独有的特点或限制,例如「保证回报」或「禁售期」。

这些证监会认可基金及服务通常是透过进取和高调的市场推广计划向公众推广的。

保证回报

禁止未经许可推广销构性产品

正如上文所述,在某些个案中,分销商在推广证监会认可基金时会提供额外的「保证回报」等特点。这些「保证回报」通常包括:

1.       投资者所投资的相关基金的实际回报(即基金回报);及

2.       为弥补基金回报与分销商提供的保证回报率之间的差额而给予的额外回报。

 

证监会在通函中指出,如果给予投资者的回报乃参考任何证券(包括基金)的价值变化来厘订,该等保证回报安排便可能构成香港法例第571章《证券及期货条例》(「该条例」)下的「结构性产品」。

如果有关安排确实构成「结构性产品」,除非获证监会认可或豁免,否则任何人如发出属或载有邀请香港公众订立或要约订立任何结构性产品的广告、邀请或文件,均构成该条例第103条下的罪行。

不具保本特点的证监会认可基金,均须在其销售文件中注明基金不具有该等特点,及投资者可能无法取回其投资本金。故此,分销商额外提供的任何保证回报,均可能会令人误以为该等回报是由有关基金提供的。

推销个别投资产品时不得提供赠品

并非所有保证回报都必定会构成该条例所指的「结构性产品」。然而,证监会仍提醒分销商应留意另一项监管规定,即《证监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操守准则》)第3.11段,因为该等保证回报可能会被视为不应提供予投资者的赠品。

《操守准则》第3.11段规定,分销商在向客户推销个别投资产品时,不应提供任何赠品(费用或收费折扣除外)。

证监会重申,这项规定旨在避免投资者因赠品而分散注意力,以致没有充分考虑特定产品的特点及风险。如礼品的送赠方式是和某一类投资产品有关,例如就若干类别的基金或由若干基金公司推出的基金送出赠品,那么这些赠品将受这项规定所限,因为投资者可能会因而被分散注意力,以致没有充分考虑这类基金的独有特点和风险。

鉴于上述的疑虑,分销商在销售或推销基金时,不应违反该条例第103条或《操守准则》第3.11段的规定,向投资者提供相关销售文件所载的产品特点以外的额外回报或其他奖励。

禁售期及交易频率

在分销证监会认可基金时,有些分销商对其客户的投资施加禁售期,或降低基金的交易频率。例如,尽管基金提供每日交易安排,但客户只获准每周或每月进行赎回。

根据《操守准则》第1项一般原则(诚实及公平),分销商在提供服务时,应以诚实、公平和维护客户最佳利益及确保市场廉洁稳健的态度行事。他们不应限制客户依照基金销售文件订明的交易频率赎回其基金投资的权利,因为有关限制将局限客户因应市况或个人情况变化作出有效和及时的投资决定的能力。

证监会明白分销商可能基于行政效率而制订不同的基金交易程序或截止时间,但证监会仍期望分销商在替客户买卖基金时,尽力按照基金销售文件内订明的基金交易频率行事,不要降低基金的交易频率。

其他市场推广问题

在一些不带有任何保证回报率的个案中,分销商以显眼的方式注明有关服务具有定期支付或派付利息的特点,但这些利息实际上源自有关基金的实际回报。证监会提醒中介人在编制邀请及广告推广其服务时,应确保当中不会载有任何具误导或欺骗成分的资料,而且必须符合《操守准则》第2.3段的规定。

如分销商在广告中强调其服务的财务回报,实际上是源自相关证监会认可基金的实际回报,则该等广告的编制方式应符合证监会《适用于根据产品守则获认可的集体投资计划的广告宣传指引》下的原则。具体而言,该等服务的广告应避免令人误会,以为相关服务或有关基金只会带来正面或保证回报,而没有任何亏损的风险,亦不应将此等服务与现金存款相提并论,暗示有关服务是类似存款的安排,或表示有关服务是或相等于银行存款或储蓄。

总结

上述通函强调中介人在推广证监会认可基金时应注意的监管规定。提供额外回报或其他奖励的中介人尤其应注意上述规定,以免违反任何法律或监管要求。如有疑问,应征询专门办理基金事务的律师。

 

如有查询,欢迎与我们联络:

E: cc@onc.hk                                                                       T: (852) 2810 1212
W: www.onc.hk                                                                    F: (852) 2804 6311

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第三期19

注意:以上内容涉及十分专门和复杂的法律知识及法律程序。本篇文章仅是对有关题目的一般概述,只供参考,不能构成任何个别个案的法律意见。如需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协助,请联络我们的律师。

ONC柯伍陈律师事务所发行 © 2024

律师团队

张国明
张国明
合伙人
何智伶
何智伶
合伙人
刘俊杰
刘俊杰
合伙人
张国明
张国明
合伙人
何智伶
何智伶
合伙人
刘俊杰
刘俊杰
合伙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