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跨国金融机构能够同时符合中国及外国政府的国家安全规定吗?
背景
近期11名香港及中国高官被美国财政部辖下的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列入「特别指定国民及被封锁人员名单」(「SDN名单」),令香港本地国安法例与外国就香港实施制裁的法例之间的冲突,顿时由潜在危机变为在港营运的银行及金融机构的计时炸弹。外国就香港实施制裁的法例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美国国会于2020年7月制定的《2020年香港自治法》(《香法自治法》)),加上香港的国家安全法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国安法》)),意味着银行和金融机构若遵守其中一套法例,便很大机会违反另一套法例。有鉴于此,本文将以《香港自治法》和《香港国安法》为例,指出同时遵守中外国家安全规定在技术上的困难,并建议一些方法,让在香港营运的银行及金融机构减低经营及法律风险。
概述《香港自治法》及《香港国安法》
《香港自治法》
2020年7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香港自治法》,对实质地协助中国违反《中英联合声明》或《香港基本法》的人士、实体及金融机构实施强制制裁。这对金融界带来的困扰是,假如银行或金融机构与上述个人及/或实体进行重大交易,便可能受到制裁。
《香港国安法》
根据第二十九(四)条,任何人或组织接受外国机构或人员的指使,对香港或中国进行制裁、封锁或者采取其他敌对行动,即属犯罪。这意味着假如银行及金融机构执行外国法例及政府对上述个人或实体实施的制裁,便可能违反《香港国安法》。
另一个问题是银行及金融机构可能会被香港及其他外国执法部门强制披露客户资料。一般而言,银行及金融机构若是遵照有效的法庭命令或手令(例如根据香港法例第571章《证券及期货条例》发出的命令)作出披露,并不会违反对客户的保密责任。应注意的是,《香港国安法》第四十三条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同样订明了这种权力。《实施细则》就香港执法机关(包括香港警队及中央人民政府驻港维护国家安全公署)的权力作出补充,授权他们根据《香港国安法》冻结财产及索取资料等。就此而言,假如银行或金融机构收到根据《实施细则》发出的要求或法庭命令,他们也像收到根据其他香港现有法例发出的手令一样必须合作,别无选择。另一方面,第二十九条订明,为外国或境外实体或人员窃取、收买或非法提供涉及国家安全的国家秘密或情报,亦属犯罪。这表示当一家国际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香港分行被外国有关当局强制提供客户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因为某些原因被视为《香港国安法》所指的「国家秘密」或「国家安全情报」,便可能同时违反第二十九条。
缓解措施
分拆
减低上述风险的其中一个方法,是按地理位置将业务分拆为不同实体。银行或金融机构应考虑将香港的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分拆为独立实体,专门负责位于香港的客户,并且在拥有权方面与总公司分离,香港的分行与全球其他分行则透过订立合约及谅解备忘录分享利润和资源。当然,若香港分行未能执行美国政府实施的制裁,美国财政部仍可能会限制或暂停香港分行处理美元结算的交易,但透过这种架构,其他地方的分行可不受影响。
境外营运
另一个可能是在其他国家成立银行,在其注册所在的司法管辖区及/或最终拥有权所在地点以外营运。银行的总公司可以设于一个政治及经济稳定、不受外国实施的制裁或《香港国安法》所限制的境外司法管辖区。这样可使公司的资产远离潜在法律问题及在业务营运中保持私隐。不过正如上文所述,若银行未能执行美国政府实施的制裁,美国财政部仍可能会限制或暂停银行处理美元结算的交易。
迁移员工
企业架构可以作出区隔,但员工却不能。位于香港境内的银行职员如在受雇工作期间执行外国法例及政府对香港高官实施的制裁,也可能面对违反《香港国安法》的风险,企业难以期望所有雇员都承担此风险。因此,若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香港分行仍未从全球集团分拆出来,则应在香港境外聘请雇员处理关于外国制裁的程序,或将负责执行外国制裁的主要人员迁离香港。
关闭帐户
变动较小和更实际的方法,是关闭有关人士的帐户,但不冻结帐户内的资金及资产。在识别可能受外国制裁的个人及/或实体后,内部管控和合规部门应该:
- 密切留意SDN名单及其他外国法例和政府指定的制裁名单,并考虑将银行或金融机构认为有可能被列入SDN名单及其他类以名单的人士的帐户关闭。
- 考虑一般原则,例如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出的《银行营运守则》列明和规定公正、诚实及公平地对待所有客户的原则,并确定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合约上是否有权关闭帐户或终止交易而无须受罚;及
- 审视银行或金融机构与客户进行的交易种类。普通储蓄帐户或证券帐户内的资产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退回给客户;但如属较为复杂的交易,例如按揭及保险产品,则须及早处理,以确保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妥善终止与客户的关系。
总结
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在香港营运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作好最坏打算。希望上文建议的缓解措施能够协助在香港营运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尽量减低因外国就香港事务实施制裁的法例与《香港国安法》之间的冲突而受到的影响。
如有查询,欢迎与我们联络: |
E: china@onc.hk T: (852) 2810 1212 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第三期19楼 |
注意:以上内容涉及十分专门和复杂的法律知识及法律程序。本篇文章仅是对有关题目的一般概述,只供参考,不能构成任何个别个案的法律意见。如需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协助,请联络我们的律师。 |
ONC柯伍陈律师事务所发行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