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
上一页

加密货币及相关法例更新 | 去中心化的需要 | 网络3.0

2022-02-25

加密貨幣及相關法例更新  去中心化的需要  網絡3.0

简介

最近,著名众筹平台GoFundMe禁止将捐款者筹集的超过900万加币分发到原定的众筹项目,理由是该项目涉及不和平的抗议活动及违反其服务条款。该平台单方面决定将资金转发到其支持的其他项目(尽管不一定获捐款者支持或同意)。

外界普遍认为,众筹平台此举是由于受到巨大政治压力(尤其是来自相关政府机构的压力)。这引起大众对现时主要金融体制的批评,认为这些机构及平台可被政治化和受到压制。

许多人认为,转用加密货币是出路。事实上,越来越多众筹平台推出了加密货币捐款计划,因为加密货币能为公众提供避免审查的替代方案,以进行倡议。大众越来越关注加密货币的用途,因此本文将探讨网络3.0解决方案的潜力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何谓网络3.0解决方案

先重温一下:网络1.01980年代晚期面世的第一代互联网,重点是提高大众浏览的简便程度。网络2.0是我们目前这一代互联网,它强调用户产生的内容及与其他产品和系统的兼容性。无论是网络1.0或网络2.0,大部分数据均储存于中央数据库。

网络3.0实际上早在2006年面世,而非人们普遍以为是全新技术。网络3.0是第三代互联网,当中,代币经济发挥重要作用,数据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互联。最终,网站和应用程序能够透过人工智能技术和系统,以类似人类智能的方式处理数据。这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重大演进,也预示着我们与互联网的互动方式将发生巨大转变。


去中心化

在网络3.0中,用户在网上发布和接收内容不再需要中央机构许可。目前,互联网受到少数全球企业主导,例如MetaGoogle,用户须提供自己的个人资料,才能使用有关网站、平台及服务,而这些企业就利用用户的个人资料获利(例如广告)。同时,这些企业掌握「生杀大权」,可审查在其平台发布的内容,及监控用户的网上活动。

在网络 3.0中,人们可根据内容找到数据,而数据是同时储存在不同位置的,从而实现去中心化。最终结果是,现时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将不能再控制人们的网上活动,用户将保存自己的拥有权,无需牺牲隐私或依赖中间人。


语意网及人工智能

语意网(Semantic Web)的面世,是为了使计算机能够在现有网上内容及数据加上数据描述符,以解读数据和数据。换言之,计算机将更有能力分析和解读网上数据。配合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模仿人类学习),计算机将能够更快速地产生更准确的结果及作出预测,与用户进行更佳的互动。

人工智能也能够透过在网上辨别真实和虚假的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网络2.0和网络3.0最大的分别是,网络2.0主要是人为操作,容易出现人为错误、偏误和欺诈行为。例如,很多企业会向用户支付报酬,要求用户就其获得的网上服务给予评分及评语。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在网上识别和区分真实和虚假的数据,并且只向用户传送真实数据,将会非常有用。它的潜在用途不仅限于广告,还包括精密材料和气候建模的构建。

就此而言,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发展,与香港持续发展打击虚假资料的法律框架是一致的。香港政府已宣布计划立法,将「假新闻」、失实资料和仇恨言论列为刑事罚行。


透明度及防止审查

网络3.0的核心概念是去中心化、开放和扩大用途(例如区块链)。区块链由点对点的代码网络维持,由网络中的所有人集体拥有,而非由单一公司拥有,世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因此,用户可以监察自己的数据,并检查区块链平台的背后代码,无需得到管理机构许可,从而提高透明度,并消除对科技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依赖。

有鉴于此,用户及其发布的内容将不会基于地理位置、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而受到科技公司及中介人的任意限制。简言之,用户可在不受外来限制的情况下对其数据和资产保持完全的控制权,并保护自己的数据和数码足迹。

有了具备区块链互通操作标准的波卡币(Polkadot,「DOT」), 便可在以往互不兼容的网络(例如比特币及以太币)之间传送价值及数据。透过DOT,用户可同时进行交易,并安全地分享数据。


要点

采用点对点网络的网络3.0具有无限潜力,令人们能够与数据、价值及其他分散的用户进行互动,无需经过中间人或把关者。透过将数据拥有权归还用户及加强人机互动,网络3.0势将带来互通而不受束缚的未来。

香港现时的数据私隐法例因为未能给予数据拥有人充分的个人资料控制权而饱受批评,因此促使立法会提出了《个人资料(私隐)(修订)条例草案》。法例及政策的修订再配合网络3.0解决方案,将会相得益彰。

随着网络3.0技术进入主流,当局可能会立法规管在网络3.0进行的交易,衍生法律及合规问题。如有意利用网络3.0及其他加密货币的巨大潜力,则应征询法律意见,了解有关交易的潜在法律后果及最佳做法,以保障自己的权利。

 


如有查询,欢迎与我们联络:

E: techcyber@onc.hk                                                         T: (852) 2810 1212
W: www.onc.hk                                                                    F: (852) 2804 6311

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第三期19

注意:以上内容涉及十分专门和复杂的法律知识及法律程序。本篇文章仅是对有关题目的一般概述,只供参考,不能构成任何个别个案的法律意见。如需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协助,请联络我们的律师。

ONC柯伍陈律师事务所发行 © 2022

 

律师团队

卫绍宗
卫绍宗
合伙人
卫绍宗
卫绍宗
合伙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