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与国际制裁:比特币是否受国际制裁人士的救星?
简介
2020年不但是全球受疫情阴霾浓罩的一年,而且也是充满国际制裁的一年。两极化的观点和立场,令多个大国互相实施多项制裁措施,而香港也首次不能幸免于国际角力的旋涡之中。
制裁措施要有效果,就必须向企业和机构施压,使它们停止与受制裁者的业务往来(尤其是银行服务,因为具规模的银行必然经营跨境业务)。经营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审慎处理,以免触犯其业务所在国家的法律。
受制裁的人士或实体由于无法使用银行服务,因此只得持有现金。但除非受制裁者雇用一队军队来保护其财产,否则存放过多现金在家是相当不便的。因此,本文将会探讨比特币或其他去中心化的虚拟资产能否为受制裁人士解决这个问题。
去中心化的好处
「比特币是一种数码货币,是以一个名为『区块链』的分散式账簿记录交易的去中心化系统。」
——David Floyd在〈How Bitcoin Works〉(比特币如何操作)一文中为比特币下的定义
比特币的核心原则是去中心化。比特币的提倡者将它喻为未来货币,因为它不是由任何中心化的机构(例如银行)运作的。毕竟,中心化就等于风险。观乎近期香港官员因非联合国的制裁措施而失去银行帐户,比特币提倡者所指的「风险」像预言一样成真。尽管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于2020年8月8日发出通函,指非联合国的制裁措施在香港并无法律地位,以图减轻该等制裁措施的影响,但大部分银行仍选择关闭受制裁者的银行户口,以减低风险,以致一些受影响人士必须持有现金。
比特币是一种不受任何国际制裁影响的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因为没有任何中心化的机构(例如银行)可被当局要求执行制裁措施。比特币与银行印制的法定货币不同,并非由任何中央银行(需要考虑其所在国的立场)发行,而是由个别挖矿者「开采」的。比特币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买卖,以去中心化及分散式电脑网络记录及核实交易,同样没有任何中心化的机构可被要求执行制裁措施。因此,受制裁者仍可在主网拥有和买卖比特币,无需担心被拒诸门外。
此外,买卖比特币的网络往往被理解为「伪匿名」网络。它的匿名性在于你可以持有一个比特币地址,但该地址不会透露你的任何身分资料。一人可以持有多个地址,而该等地址之间理论上没有任何连系,亦不能显示持有人是谁;这与银行帐户刚好相反。不过,比特币同样有其缺点:在比特币世界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可以追踪的,基于其运算建构方式,以比特币进行的每项交易在区块链上均记录在案。
监管保障
传统货币
在香港,有意经营银行业务的机构必须获金管局发出银行牌照。金管局会确保申请者是经营银行业务的适当人选。只有持牌银行可以经营往来及储蓄帐户,接受公众存入任何金额和期限的存款。
法例规定,持牌银行必须是存款保障计划的成员。存款保障计划为所有存放于计划成员银行的现金存款提供保障,包括港币及任何其他外币。一旦银行结业,存款者最多可获得港币50万元的保障。
比特币
一般公众人士可就比特币享有的保障,取决于个人选用的钱包服务供应商而定。然而,由于整个行业目前不受监管,假如服务供应商结业,将没有法例保障赔偿损失。现时在香港及世界各地买卖比特币大致上都是没有监管的。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不符合条例所指的「证券」或「期货合约」定义的虚拟资产,并不受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监管。
在正常情况下,若你在任何受证监会规管的交易所进行买卖时发生问题,你可向证监会求助,或可根据有关证券法例追讨赔偿。而假如你在无规管的交易所买卖比特币时发生问题,你可以控告对方违约及索偿。买卖去中心化的货币与买卖其他形式的资产一样,买卖双方均受合约条款及条件约束,若一方未能履行合约承诺,另一方可提出索偿。
虽然像比特币这类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逐渐成为重要的全球加密货币,但它们距离成为日常流通货币仍相当遥远。在香港及多数国家,商户并不承认比特币的价值,因此你无法使用比特币来购物。有别于获银行保证价值的传统货币,比特币的价值取决于你的交易对手方认为它的价值是多少。在比特币变为更普及前,使用者面对的不便之处是许多交易对手方不接受以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付款。
要点
在国际制裁浪潮中,许多受制裁措施牵连的人士或实体因无法使用银行服务而苦恼。相比存放资产于银行(可能被制裁措施影响),比特币之类的资产看来有其吸引之处。不过,随着比特币渐趋主流,监管机构将加紧监管这个领域,比特币究竟能否维持最初设想的去中心化性质,仍有待分晓。不过目前看来,它仍是应付国际制裁的重要方法。
如有查询,欢迎与我们联络: E: techcyber@onc.hk T:
(852) 2810 1212 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第三期19楼 注意:以上内容涉及十分专门和复杂的法律知识及法律程序。本篇文章仅是对有关题目的一般概述,只供参考,不能构成任何个别个案的法律意见。如需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协助,请联络我们的律师。 ONC柯伍陈律师事务所发行 © 2021
W: www.onc.hk F:
(852) 2804 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