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
上一页

建筑信息模拟在建筑业界的采用及其法律影响

2022-11-29

简介

发展局于202012月发出了关于在香港基本工程项目采用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简称BIM)的技术通告(工务)编号12/2020(「该通告」)。在此之前,发展局已经强制规定造价估计3,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采用BIM。该通告自202111日起生效,进一步扩大了BIM在公共工程项目的资产管理、地底设施勘察、工程分析、3D控制及规划等方面的强制采用范围。本文将探讨BIM技术的采用在法律上的影响,并会概述BIM合约条件,了解该等条件如何为建筑业界提供更清晰指引以熟悉BIM的应用。

BIM是甚么?

BIM是贯穿于设计、施工、维护到投入运作等整个建筑或资产的生命周期并应用于生成及管理建筑数据的技术及流程。顾问及承建商通常使用三维建筑模型软件来制作一个资料库,当中包括建筑物的几何结构、空间关系、地理资讯、建筑物元件数量和特性等资料。只要正确和谨慎地使用,BIM可以成为协助项目管理、促进跨学科合作、改进视觉化及减少设计错误的强大工具。

法律挑战

随着建筑业界开始采用BIM,业界需面对的新挑战逐渐浮现。与BIM技术相关的法律问题包括BIM模型的拥有权、知识产权纠纷、网络安全风险以及合约未有充分分配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例如,采用BIM的项目参与方通常会透过云端储存空间共享文件和数据。项目进行到特定阶段时,最初由某些团队成员设计的模型会交给其他团队成员作进一步开发。在此过程中,涉及模型的拥有权及版权、数码资讯的网络安全以及责任归属等问题有可能在项目的任何阶段出现。因此,就BIM的使用作出合约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BIM合约条件

香港测量师学会于20204月发表了首个版本的BIM合约条件(「合约条件」),以特别合约条款或补充协议形式纳入原有的专业服务委聘及建造合约。合约条件包含针对采用BIM相关的潜在法律挑战的主要条件,有关条款如下:

1.       合约文件的优先次序:

合约条件第3.1条规定,在合约条件与建筑项目订约方所订协议(「建筑协议」)不一致或有抵触时,应以前者为准。

合约条件第3.2条清楚列明建筑协议及合约条件下的有关合约文件的优先次序。

2.       项目参与者的责任:

合约条件第4.1条列明以下三项与BIM有关的项目参与者的主要责任:

a.       在合约条件附录1的模型交付表指明的项目阶段,制作达至开发水平(见合约条件中的定义)的模型元素;

 

b.       进行合约条件附录1指明的额外建模活动或用途;及

 

c.       遵守所有关于开发、使用、传输、交换、储存及封存数码资讯的指定标准、流程及程序。

   

合约条件附录1载有模型交付表,当中规定在项目不同阶段所须的BIM建模活动或用途以及负责的项目参与方。合约条件附录2则列明了所有BIM相关交付项目的指明标准、方法及程序,以及数码资讯及模型的交换及合作方法和程序。上述附录有助分配所有项目参与者的责任及统一他们交付项目工作的标准。

3.       数码资讯交换

合约条件第5.1条规定,须使用基于互联网的中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在共同的资讯环境共享和储存数码资讯。

合约条件第5.2条规定,所有项目参与者须持续尽力保护数码资讯免于网络风险,包括电子保安漏洞、病毒袭击及骇客入侵等。数码资讯应储存在安全及稳定的系统,并应定期备份数据。

4.       BIM管理:

合约条件第6.1条规定,每名项目参与者均须成立及维持BIM团队,由富经验及胜任的人员担任BIM队长,以履行项目参与者在合约条件下的责任。

7.1条亦规定,项目各方应委任一名BIM经理来管理项目的特定阶段或整个项目。BIM经理的职责载于合约条件第7.3条。

5.       模型的知识产权:

合约条件第10.1条规定,每名项目参与者须保证其拥有其模型的知识产权,或已获得其他知识产权拥有者的许可,以制作其模型。第10.3条规定,每名拥有其模型的知识产权的项目参与者均被视为已根据项目后续拥有人的建筑协议,向其雇主授予了非独家及不可撤销的特许,以在项目中使用该等知识产权,而无需事先取得书面同意。

根据第10.4条,项目参与者的雇主须授予项目参与者一项仅用于该项目的传输、复制和使用模型的非独家的特许或再授特许。

若有多名项目参与者各自作出可能与其他参与者的模型有关的若干贡献,每名项目参与者拥有自己贡献部分的独有知识产权,但并非相关模型的共同作者或共同拥有人。

要点

如上所述,合约条件透过阐述项目参与者的责任、BIM模型的拥有权及知识产权,处理了与BIM有关的一些法律问题。但业界不应忽略一点,就是合约条件是一套供纳入专业协议的标准条款,但每份专业协议的条文及范围均必须因应个别合约来考虑。

 

如有查询,欢迎与我们联络:

E: construction@onc.hk                                                     T: (852) 2810 1212
W: www.onc.hk                                                                    F: (852) 2804 6311

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第三期19

注意:以上内容涉及十分专门和复杂的法律知识及法律程序。本篇文章仅是对有关题目的一般概述,只供参考,不能构成任何个别个案的法律意见。如需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协助,请联络我们的律师。

ONC柯伍陈律师事务所发行 © 2022


Back to top